RESEARCH CENTER FOR LANDSCAPE ARCHITECTURE
1.基础概况
抚仙湖是我国最大的深水型淡水湖泊,位于云南省玉溪市澂江、江川、华宁三县之间,距昆明60多公里,是镶嵌在云贵高原上的一颗璀灿明珠。抚仙湖水面面积216.6平方公里,最深处为158.9米,是我国的第二深水湖泊;湖容量达206.2亿立方米,是全国淡水储量最大的淡水湖泊,其储水量占全国淡水湖泊总蓄水量的9.16%。
但是抚仙湖水资源也面临着种种问题。调研发现,抚仙湖流域植被覆盖率较低,流域内水土流失面积较大,水土流失严重。近年来,抚仙湖水质逐年呈下降趋势,已在由贫营养湖向中营养湖转变,部分区域的水质已下降到接近二类水水质。严重的水资源缺乏及流域环境条件,使得抚仙湖成为云南九大高原湖泊中生态最为敏感、最为脆弱的湖泊。
为统筹湖泊保护和区域发展,云南省、玉溪市和澂江县等各级政府审时度势,高度重视,提出开展抚仙湖北部湖滨生态湿地建设的工作。同时,委托我院(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)于2013年6月,编制《抚仙湖北岸湖滨湿地修建性详细规划》,以进一步推动澂江县和抚仙湖的生态保护、城镇发展工作的落实。
2.规划目标
以生态保护为先行措施,综合评价抚仙湖北岸流域环境承载力,加强抚仙湖北岸水环境保护与水污染防治措施的制定。在此基础上,充分挖掘地方文化,借助良好的景观资源塑造优美景致,重构北岸湖滨生态湿地的空间布局和产业结构,打造具有澂江特色的千亩荷塘生态游览区,提升抚仙湖北岸核心竞争力。
3.规划定位
水质保护 ——抚仙湖北岸生态保护屏障
湿地旅游 ——高原湿地生态旅游目的地
产业提升 ——绿色生态农业观光示范区
抚仙湖北岸湖滨生态湿地规划建设的总体规划定位为,以保护为前提,构建具有生态净化功能的人工荷塘湿地,严格控制抚仙湖北岸入湖水质;大力发展绿色苗圃、生态农庄、荷藕种植等新型农业;开展湖滨湿地生态游览、疗养度假等旅游项目,实现保护与发展的协调统一。
4.规划理念
“山水泽田,寻梦抚仙”
澂江物华天宝,风光旖旎,气候温和,有澂江色似碧醍醐,万顷烟波际绿芜。只少楼台相掩映,天然图画胜西湖之说。县城区域依山傍水,嵌于田园,北岸沿湖湿地被山、水、田、林环抱,犹如山水画一般动人心弦。
5.规划重点
保护——水质
长期以来受经济增长、工农业及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影响,抚仙湖水质已经呈现快速下降的趋势,整体水质由I类向II 类快速下降,正在从贫营养湖向中营养湖转化;抚仙湖面积逐年减小、水位逐年下降,水位已降到1720.2m,已低于1722.5m 的正常水位。澂江坝子地区的农田为抚仙湖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,北部湖滨区居民聚落的生活污水也是湖水水质下降的重要原因。因此北部湖滨生态湿地区作为农田汇水、雨洪径流入湖的最后一道屏障,对抚仙湖水质的保护和改善有着重要意义。
发展——旅游
目前澂江地区第三产业的现状服务水平较低,以低端的农家乐、餐饮为主;旅游六大要素功能缺失,难以全面满足游客需求;旅游产品单一,影响力不足;景区建设管理水平不高,严重影响旅游品牌形象等。从澂江县发展和抚仙湖保护的角度综合来看,区域亟待实现生活、生态、旅游功能的协调提升。旅游市场实际上是一个金字塔般的形状划分,在大众旅游线路和常规旅游线路的上方,是塔尖的高端旅游市场,是未来引领中国旅游消费的新型群体。在抚仙湖滨湖地区,建议引入低影响、低密度开发的高端度假项目,以此实现带动澂江经济发展的作用。
恢复——生态
澂江县山水条件良好,自然景观禀赋极佳。但长年来,项目区受到环境污染、水土流失、临湖造田等因素的影响,滨湖区域的生物物种遭到严重破坏,生态环境面临着极大的挑战。滨湖生态湿地系统的构建,将对生态系统的修复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。湿地内借助水体、地形,通过乔灌草的空间配置,营造丰富的植物群落,为生物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,以此恢复抚仙湖滨湖地区近自然的环境状态。
落实——生产
澂江是传统的农业县,农业产业结构重点放在名、特、优、强品种上,以市场为向导,效益为中心,科技为动力,农业产业化为途径,全面推进粮食、烤烟、蔬菜、花卉、畜牧、林果、水产品的发展。但近年来,大量的农业面源污染对湖水水质和环境保护带来巨大压力,澂江县作为农业大县,亟待向高附加值、低环境影响的生产方式转变,将传统农业调整为现代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产业结构。澂江县被誉为“荷藕之乡”,澂江藕粉享誉内外,大力发展荷藕产业,丰富荷藕加工生产类型,生产莲藕汁、莲心绿茶,盐渍藕、水煮藕、速冻藕片等产品,形成及观光游览、生产加工、销售出口于一体的产业链。